临潼校区(2022)
校区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区快讯 >> 正文
【迎接党的十九大 楷模】真情帮扶倾嚢助 无私奉献报党恩——西铁院退休干部魏玉玲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7-09-22 发布者:临潼校区 张军供稿 浏览次数:

    近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临潼校区在为退休干部魏玉玲老人办理社保业务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位面容清癯、身形瘦削的老人将自己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6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陕西省纯山教育基金会。老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扶贫工作,为怀揣求学梦想的贫困孩子们走进校园和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改善,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次教育扶贫捐款是魏玉玲老人多年以来的夙愿,这笔费用是靠自己平常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一点一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她这样的古稀老人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应该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可她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今年86岁的魏老,孩提时代因战乱从山东老家逃难来到陕西。然而战乱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从未动摇过年轻的魏玉玲渴望读书的心愿,她抓住一切机会,克服所有困难,努力学习,最终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现西北政法大学)中文系。老人在回顾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后,感慨地说:“她之所以会选择捐款助学,也是希望孩子们上学能容易些”。

魏老毕业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1975年10月调入郑州铁路局西安职工学校(现我院临潼校区)图书馆工作,并于1987年7月退休。老人年轻时的生活异常艰辛和坎坷,在她26岁时,丈夫因病去世,留给她的只有无限悲痛和3个还不满八岁的孩子。面对沉重的负担和困难,她没有被击垮,坚强地挑起了生活重担。随后的日子里,仅凭自己一个人每月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含辛茹苦地把3个孩子抚养长大。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过去生活的艰辛和磨难,让老人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身上的衣服补了又补不舍得扔,家中的碗筷破旧不堪仍坚持使用,经常到菜市场捡拾菜叶……。

    老人回忆说:“在那个最艰苦的日子里,多亏了学校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帮她挺过了人生难关,如今儿女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党给了她今天的一切,她这辈子永远感谢党的恩情,即便自己年迈体弱,也依然想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老人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往往都是最苦的活她先干,最累的事她先冲。她爱惜图书就跟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每一个书架擦得一尘不染,很多时候为了擦干净书架顶部,反复攀爬上高高的凳子进行清理。据魏老当年同事介绍,她的业务十分精湛,对全部图书的分类、编目、上架情况做到“一口清”,只要告诉她书名,便立即能说出单价、出版社及剩余册数,甚至有同事曾蒙着她的眼睛,让她找出指定图书,她居然真的做到了。魏玉玲老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学校图书馆打理的井井有条,服务有序,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老人向来就很有爱心和同情心,特别关心贫困人群,热衷于公益事业。据魏老邻居们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时,退休多年且生活十分节俭的魏老却一次性捐出1000元资助灾区的同胞。同时,魏老还利用闲暇时间亲手缝制一些棉衣、棉被等用品,通过慈善机构和爱心组织送往贫困地区,帮助那些困难家庭。在与魏老交流中,我们得知老人还有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签订协议的意愿,过世后,自愿把遗体捐献给医院用做医学研究。

    魏玉玲老人经历了战乱、贫穷、不幸和磨难,是中国共产党让她们这一代人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她始终不忘党恩,认为回报党恩是分内之事,所以再三强调,“不张扬、不为名、不为利”。魏老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绽放着生命的光芒,诠释着人生的意义。魏老的品质和境界,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人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魏玉玲老人的举动,体现着学院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和情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也是学院全体教职工学习的典范。

临潼校区:西安市临潼区西关铁一处院内   邮编:710600